李多纳《如何在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中塑造外国人物形象》节选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19日作者:点击: 次
摘要: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浪潮中,中西文化洪流的急剧碰撞为舞台演员提出了新的挑战——当下外国人屡见不鲜,引进的影视剧令人置身异国他乡,受众群从看着中文配音的译制片长大,变成了看着外语原声片长大,当代观众对外国形象的审美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无法信服化个欧式妆,戴顶假发,再操着一口译制片腔就自称“外国人”的表演。所以,如何在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中借势而行、顺势而为,更生动、更真实、更准确地呈现外国人与生活的节奏及韵味成了舞台演员的新课题。笔者在创作中找到了一些塑造外国角色的关键点,希望能与年轻的创作者们共同探讨。
如何在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中塑造外国人物形象
——排演外国话剧心得
李多纳
李多纳,金沙官方登录入口戏剧学院表演系教师
此论文发表于《文艺争鸣》2020年第12期
【关键词】外国角色 中西文化 内外部性格特征 塑造角色方法
外国优秀剧本因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双高”,不仅得到国内戏剧创作者的尊重与青睐,也是国内戏剧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20年中国舞台首次上演了萧伯纳的《华伦夫人之职业》,为中国戏剧界开启了“如何塑造外国形象”的百年探索之旅。二十世纪初,老一辈艺术家们冲破外国资源匮乏的重重难关,抓住了“要与中国人不一样”的创作原则,依靠想象力和夸张的外部手段,成功满足了国人对外国形象的好奇。改革开放后,以阿瑟·米勒为代表的一批知名外国导演进入中国与院团合作,为我们揭开了“老外”神秘的面纱。宝贵的是,朱旭、英若诚等一批优秀表演艺术家在合作中不断反思,不仅在当时就塑造出《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如此鲜明的形象,还留下了《哗变》中的魁格、《屠夫》中的伯克勒等许多经典角色,为在中国舞台上塑造外国角色打下坚实基础。
到当下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时代,中西文化碰撞加剧——外国影视作品、真人秀大量引进,社交媒体迅速发展,“老外”随处可见。可就在外国生活资源无比丰富的当下,创作者们本该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顺势而行、借势而为,沿着“百年经验”之步伐使自己塑造的外国角色更自然、生动,符合当下审美。但舞台上却到处充斥着如此现象:有的戏无法依表演判断所处国家;有的戏无法靠演员内、外部行动区分年代和种族;有的戏甚至要由服装才能区分角色,其中不乏专业院团和名导演的作品,实在令人痛心。笔者思考,出现这些不生动、不“有趣”、不鲜活形象在于,当下观众对“老外”的认知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许多创作者对“塑造外国角色”的观念依然陈旧,追求生动化的意识不足,更缺乏使外国角色生动鲜活的有效方法。为此笔者相继排演了美国话剧《一月十六日夜》、日本话剧《结婚》、韩国话剧《请回答1988》(根据同名韩剧改编。下文简称《1988》)等多部外国剧目和片段,渴望在实践中探索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与其他创作者分享探讨。
一、间接沉浸式体验法(略)
角色的“内部体验”与“外部体现”就像管道的两端,以任何一方作为起点都能通向另一边。在塑造外国角色时,由于各国文化、政治、经济、宗教等背景的不同,笔者认为相对于“看不见”的内部体验,以模仿外部行动为起点化身角色更为有效。
演员的形体动作要像台词般准确和鲜明,能确切地体现出角色意图、人物性格与人物关系,从而影响对手。演员需深入挖掘各国文化,才能让其成为一把塑造角色的利剑。首先,同一种手势在不同国家代表的内容不尽相同。例如“OK”手势,中、美代表“好的”,但在巴西却是骂人的意思;又如小臂在胸前相交成X形,在中国译作“错误”,在日本服务员会来给你结账。其次,相对于东方而言,西方人的整体肢体感觉更加松弛,在表达观点时,肢体语言运用的更加丰富,在交流时更多肢体接触。可别绑住意大利人的手,不然他们可要丧失说话能力了。最后,西方人非常重视眼神交流,他们视为真诚的表现。如果遇到此类角色,中国演员需在排练时训练自己直视对手和“眉目传情”的能力。由此可见,形体动作准确性和逻辑性对塑造外国角色非常重要,不能将“松弛”变成了“松懈”,也不能毫无逻辑的“瞎比划”。当演员搜集到形体素材之后,需要大量的排练以及在生活中运用,才能使形体动作真正为我所用。
随着中西文化的融合,观众对各个国家的日常用语、生活情况和情感表达方式越来越熟悉。笔者思考,为什么不利用好观众日积月累的共鸣,将各国语言和节奏特点带到舞台上呢?所以笔者带领演员做出了大胆尝试——还原所有观众能听懂的外语,运用假定性原则,中外结合,制造仿佛在看各国影视剧那般熟悉的观剧体验。
首先,将剧中所有的常见用语、问候语(敬语)、亲属称呼全部还原。如日剧《结婚》中的 “好的”、“你好”、“早上好”等;韩剧《1988》中的“妈妈”、“大叔”等。其次,加入其国家特有的表达情感的语气词。如日本表疑惑时会歪头拉长音发“え”音,思考时会用“あの”来连接等;《1988》中表惊讶会用“哦妈呀”(엄마야)相当于中国的“我的妈呀”,叹气用“哎一古”(아이구)等。第三,将观众只需明白情境,无需弄懂意思的地方还原。这类用法的特点是即便观众听不懂语言,也能靠演员的表演和重复明白是什么意思。第一种情况是约定俗成的用语,如日本人在吃饭前饭后说“我开动了”、“我吃完了”;第二种情况是,不能够说的话。《1988》中有段戏是伙伴们教崔泽骂人,此时将脏话还原成韩语,观众既能明白剧情,又巧妙避免了尴尬。最后,融入其国家特有的表达方式。如在《结婚》中加入日式吐槽用法,《1988》中加入了韩国人说话夸张、语速快、程度深、重音突出等特点。当大家的表演尺度统一时,会产生浓郁的生活幻觉,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铃木忠志.《文化就是身体》[M].上海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