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

高玉烛:全媒体环境下的新闻学专业教学研究

作者:天艺科研处 来源:科研处 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14日

 

  高玉烛 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专业教师 文学硕士 讲授《记者形象构建》、《视听语言》等课程

 

【摘要】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让新闻学的人才需求悄然发生着变化,传统的新闻学人才培养模式已然无法适应新的岗位要求。本文将从新闻人才需求开始分析,探索出适应全媒体环境的新闻学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新的教学目标,并从优化教学内容和改善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实现新闻学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

【关键词】全媒体;新闻学;人才需求;教学

 

  根据麦克卢汉“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这一理论,报纸是人的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是视听双重感官的延伸,现在的“全媒体”可以说是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感官的延伸。全媒体环境下新闻学的人才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一、新闻业发展现状:全媒体环境与大数据新闻

  所谓全媒体,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象和语言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全媒体让媒介融合成为大势所趋。报纸、广播、电视在融合过程中,催生了互联网科技下的新兴媒体。传统媒体需实现全方位的战略转型,才能适应新的媒体环境,所以全媒体要求传统媒体的采编、发布平台、所有权、体制等实现全方位的融合。

  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大数据加快了媒体转型的步伐,给新闻的生产内容与生产方式带来重大变革。大数据新闻成为近年来媒界所关注的话题,未来的大数据新闻将是全媒体环境下新闻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新闻人才的需求:类型转变与素质要求

  全媒体环境要求传播内容多样,传播思维新颖,传播大数据化,进而催生了新的岗位和人才类型。新闻人才的类型逐步转变为“全、新、大”的复合人才,相应地对新闻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多能的内容提供者

  在内容为王和渠道为王两种理念中,不能仅仅看到渠道的价值而忽视内容的制作。只有优秀的传播平台,却没有好的内容,媒体是无法吸引和留住用户,实现长远的目标的。所以,内容始终是新闻的根本。全媒体环境下视觉、听觉、触觉等全方位的感官刺激成为受众的接受习惯,新闻界需要能够运用多种传播符号来制作优秀内容的人才。

  这就要求新闻人要从“一专”向“多能”转变,全媒体报道涵盖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多媒介立体的展现传播内容。全媒体人才不仅要具有较好的文字功底,还需要熟练掌握运用音视频与图像处理等各种软件。

  (二)新颖的思维能力者

  全媒体除了复合性和多样化的特点以外,还有与时俱进的特质。因此新闻人才应具有新颖的思维来适应全媒体平台的发展,全媒体平台的依托是互联网,所以究其根本就是互联网思维的培养。

  哥伦比亚新闻学院 Tow 数字新闻中心推出了一份 126 页的研究报告《后工业时代的新闻业》(Post-Industrial Journalism: Adapting to the Present),记录了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下,美国传媒业已经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变化,以及从中可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记者、新闻机构应如何调整、适应。

  国外与国内的情况虽有不同,但仍有共通之处。全媒体时代下的中国不仅处于“后工业时代”,而且正在经历着 “互联网时代”的转型,这无疑是不亚于文艺复兴的一次革新。全媒体基于传统媒体形式,却又远远超过传统媒体带来的用户体验。它提供多元化、开阔式的综合传播平台,传播渠道多样,传播内容覆盖面广,传播交互性强,受众从多角度获得阅读体验。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集团转型成为信息服务商,这就要求全媒体人才具备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在新闻领域主要体现在增强受众深度交互意识,了解受众的需求,在信息采集和发布形态中注重受众体验,以此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提高受众忠诚度。

  (三)数据化的定量分析者

  互联网让数据的搜集与获取更加便捷,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定性分析逐渐不得人心,定量的数据分析更能使受众信服。今天的数字媒体和数字记者明显也比过去站得更高一些。比如,《华盛顿邮报》根据报社自身所建立的大数据库,于2016年4月报道的美国枪击专题,包含九篇图文报道和一篇数据可视化报道,此篇报道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

  由此可见,数据的可视化呈现与交互将传统新闻改头换面,受众可以更为直观地接收信息。大数据新闻已经开始使用并受到权威机构认可,新闻的数据收集与新闻的形象化发展成为普利策奖的新宠。新闻人才也应当具备相关的处理大数据的素质与能力,主要体现在可视化分析、预测性分析、数据管理等相关方面,传统的新闻教学显然无法满足这种需求,为此我们应提出新的教学目标,进而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两方面进行改革与建设。

  三、新闻学专业的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调整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与改善教学方法

  (一)调整教学目标——培养全媒体业务型人才

  多能的内容提供者、新颖的思维能力者、数据化的定量分析者的新闻人才需求,要求新闻学专业培养出全媒体业务型人才。全媒体业务型人才主要指具有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精湛的实务技能,深厚的文化修养,科学的思维方法,专业主义理念和社会责任感。同时熟悉我国新闻法规和宣传政策,适应全媒体工作环境,能在各级党政军群宣传部门,文化出版等企事业单位,新闻通讯社,报业集团(党报都市报)广播电视局(电台电视台)及期刊杂志社、网络台等部门从事采访、写作、编辑、经营、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员。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1.懂理论

  掌握新闻学专业相关理论知识,除了新闻理论、传播理论等传统理论之外,还应当掌握新媒体的理论知识。

  2.能实践

  具有较强的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网络媒体与手机媒体平台上的实践能力。

  3.重内容

  新闻内容的新颖取决于新闻敏感度与互联网思维的结合,新闻学专业的教学理应在新闻敏感度的培养上注重把握网络新闻的特性。

  4.会技术

  文字、图片、视频、数据处理软件的掌握也是新闻学的培养目标。

  (二)优化教学内容——循序渐进、提升能力

  1.健全课程体系

  新闻系课程体系为适应全媒体环境,应当在全媒体的学习上沿用阶梯学习的方法。基础课程教学中不断夯实学生的理论史学基础,通过对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事业发展的讲授,同时不断加强学生业务技能,在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摄影摄像等专业课程中进行实训教学,强化学生的全媒体信息生产能力。

  为了建立媒介意识与媒体思维,在一、二年级的学生课程中设置《新媒体导论》、《媒介经营与管理》等基础通识类课程,三年级学生将学习《手机媒体研究》、《新媒体运营》、《传媒文化产业》等方向类课程,知识进一步细化、深化,让学生在夯实基础之上逐步掌握全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

  2.革新课程内容

  (1)全媒体时代要求多能的内容提供者,所以应紧密契合行业发展趋势,将课程《新媒体导论》的重点放在新媒体图文编辑操作上,将课程《新媒体运营》放在新媒体运营的用户粘性增强与内容策划等具有实际操作性的知识点上,并增加新媒体运营的前沿信息相关课时,从而让学生紧跟时代潮流、把握全媒体时代脉搏。

  (2)《多媒体软件基础》课程将Photoshop、Premiere等内容进行压缩,增加可视化数据分析软件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们数据处理、分析与运用能力,适应大数据新闻的发展趋势。

  (3)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信息有了碎片化、去深度化的特点,信息的权威性受到威胁。如何甄别真实与虚假信息,如何抵御不良信息的恶意攻击,如何将不利舆论为我所用,如何建立强大的媒介防御心理。解决以上问题,不仅需要新闻专业知识,更需要道德、法律、批判和心理方面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课程《记者形象建构》应侧重于把科学的传播观念、媒介素养、传播者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理念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建构全媒体时代的新型记者。

  3.建设全媒体实训项目

  全媒体环境对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实务能力要求较高,因此课内外实训项目应当受到重视,目前新闻学实训项目有图像处理、新闻采访实训、新闻摄影实训、声音处理、新闻写作实训、新闻编辑实训等19门课程的425课时的课内实训内容,各门课程的实训内容侧重于全媒体的实训进行了细化。

  比如,图像处理实训大纲中,将之前的按章节分配转变为按小课时分配,“图片的保存与发布”细化为“图片的多种媒体格式与保存方法”、“图片的报纸发布”、“图片的视频发布”、“图片的新媒体平台发布”等多个部分,进而让图片处理实训项目进一步完善,让学生建立媒介平台与媒介融合的概念。

  课内实训实现了学生能力的单项训练,那么课外实训则实现了学生能力的综合训练。新闻学专业的课外实训整合学院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体的优质教学资源,通过学术讲座与校内新闻活动进行课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等的建设”,新闻学专业学生可以利用我校“众创空间”的优势平台实现全媒体实训项目的训练。

  (三)改善教学方法——微博、微信平台作为考核方式

  1.采用实践教学方法

  (1)精讲多练。在教师对理论进行清楚阐释后,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进行练习,让学理阐释和实践练习紧密结合。

  (2)丰富实践练习形式。坚持以案例分析带出理论的教学方式,使用模拟教学方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培养训练学生的新媒体操作能力。

  (3)媒体产品作为考核方式。用学生平时练习情况和期末新媒体产品作为课程考核对象,保证实践教学目标的完成。

  比如,《新媒体导论》作为一门理论课程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新媒体基础知识,在实践中掌握理论将事半功倍。于是期末考核方式由以前的评写新媒体现象,改为每位同学建立、更新、推广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以平台的粉丝数与阅读量来衡量本课程的学习情况。这是将考查知识转变为考查知识的应用能力。根据我校2014级新闻学专业86名同学的期末考核情况统计,历经3个月的微信平台运营,有大约一半同学的微信平台粉丝数突破300人,个别同学的微信平台粉丝突破1000人。与课程开课之前相比,学生们的新媒体操作能力有显著提升,媒体意识也有增强。

  2.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1)良好的教学氛围离不开良好的教研环境。建立起完善的教研制度,积极营造务实、民主、活跃的教研环境,改变教师教学研究各自为战的状况,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做到互相学习、共同切磋、合作研究、分享经验,不断提高学校教学研究的水平。

  (2)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建立课堂教学的评价机制,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3)加强课堂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变“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法”的主要结构是: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任务评价。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所创设的任务必须能够满足教学要求,能够激发学生实践兴趣与学习欲望;要考虑全体学生的水平,适合小组协作完成;要贴近实际,体现出真实性和合理性;要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团队协作等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使用,对新闻学实践教学尤为关键,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充满学习热情,实践能力得以提升,因此课堂效率也会相应提高。

  结语

  全媒体环境下的新闻学专业学生将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全媒体带来的产业结构变动、体制壁垒破裂会带来新的就业岗位,但全媒体平台的新闻采编与发布又带来了新的就业门槛。新闻学专业学生如何成功适应全媒体环境下的人才需求,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新闻学的教学方向与教学质量。实践出真知,新闻学专业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仍离不开广大新闻学教师们的丰富教学经验,只有在教学实践中积极观察与反思,才能让新闻学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对于我们高校教研者来说,新闻学教学研究仍然任重而道远,此文权当是抛砖引玉了。

  参考文献

  [1]罗鑫.什么是“全媒体”[J/OL].中国记者,2010,(3).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A].

  [3]哥伦比亚新闻学院研究报告《后工业时代的新闻业》[EB/OL].2012.

  [4]普利策新闻奖官方网站:http://www.pulitzer.org/article/2016-pulitzer-prizes.

  [5]田雷.全媒体时代新闻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建设思路[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2).

  [6]景熹.全媒体时代独立学院新闻学课程体系优化策略[J].传播与版权,2016,(3).

  [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2010-07-29.

  [8]张笑,张国荣.“任务驱动法”在网络传播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具体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3):107-109.

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