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

张璐:新媒体视野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方式初探

作者:文/张璐 来源:天艺新闻中心 天艺科研处 发布时间:2017年04月19日

 

张璐: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影视学院副院长

 

张璐: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影视学院副院长、艺术硕士、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 讲授《电视纪录片》、《影像语言》等课程

 

【摘要】新媒体环境给广播电视编导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与发展机遇。传统媒体的融合与新媒体的涌现促使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专业培养方式上也应推陈出新并与时俱进。本文在分析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发展现状的同时,从文本、技术、人才、环境等四方面入手,探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方式的改革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 培养方式; 产业思维

 

  我国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创立于上世纪90年代末,在传统媒介环境下,主要讲授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从事传统广播、电视节目的撰稿、编导、摄像、灯光、音响、剪辑等方面的课程与工作。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手机媒体、自媒体、3D、VR技术的不断出现,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培养方式也产生新的挑战与机遇,培养方式不单要符合传统的媒介环境,更要适应新媒体发展形成的新型媒介环境。

  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方式现状分析

  (一)课程设置不够完善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学科,课程设置虽具备了一定的广度,讲授艺术学、文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知识,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设置却相对滞后,目前许多院校的课程设置中缺乏对于新媒体艺术与技术的专业系统学习,无法满足新媒体时代的社会实践与市场需求。

  (二)教学设备陈旧受限

  许多研究型院校由于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体系重视程度不够、经费不足等原因,导致教学设备陈旧、数量不足等一系列问题,目前的旧设备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媒体环境,适用于新媒体技术教学的设施设备配置不足,教学设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程的社会时效性,在课程的操作训练方面受到一定的教学设施的制约。

  (三)师资结构不够合理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教师结构不够合理,理论型教师的人数远比实践指导型的教师更多,这样的教师结构虽然保证了学术内容的理论性,由于一部分理论型教师虽有高学历,但却缺乏社会实践经验,致使教学的专业实践性不足。

  (四)人才培养与市场产业需求不符

  许多高校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得过空过大,没有落到具体实处,学生在校期间的各项实习任务几乎陷入形式主义泥潭,在毕业前几乎没有参与系统的、有组织的社会实践与产业实践,实践能力没有得到良好的锻炼。高校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模式尚在探索之中,由于国家相关政策、合作机制等现实问题,没能发挥合作意义,也没能做到与市场的合理接轨。

  二、新媒体视野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方式的改革策略

  (一)关注技术发展趋势,建立多元文本的教学方式

  首先,新技术的应用正逐渐打破传统艺术规律。比如,影像语言规律在其近百年的历史中验证它的合理性,然而这些规律是建立在2D画面的基础之上,当如今3D、VR影像风起云涌时,它们的局限性也逐步显露。此外,虚拟视觉技术也改变着人们对景别、角度、场面调度甚至画面真实性的思考等等。这些前沿的技术挑战了传统的教学内容,应当予以重视。

  其次,对于广播电视的文本样式已经超脱了传统音视频的组合,且媒介融合的趋势又促使它们同其他媒介组合、搭配甚至创造出新的文本样式。将这些文本样式纳入到教学内容之中,可以丰富学生们对于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文本形式的理解。同时,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表达的方式与技巧是最重要的环节,其中视听语言的规范性、中英文写作的专业性等都是制约艺术文本的重要元素。

  (二)融合新媒体技术,打造多维的教学模式

  现阶段,新媒体技术产品已经深入各行各业,特别是VR(虚拟现实)。今年我国工信部发布《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白皮书》,从官方角度支持VR产业发展。大量的VR产品进入市场,Oculus Rift、Vive、Play Station VR等游戏VR产品不断涌现,促进VR产业的迅猛发展。

  教育技术领域对VR也日益关注,如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智慧学习与VR教育应用学术周”活动便包括智慧学习研究成果发布、产学研成果展览及教育产品体验。智慧学习研究院长刘德建充分肯定了VR增强学习体验。北京师范大学虚拟现实技术应用教育部工程中心主任周明全教授认为充分利用VR技术有助于缓解学业负担并提高教育质量。

  无论从技术发展或是政策、环境而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领域引入VR技术具有一定的学理基础。借助VR技术,实践类课程可以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平面摄影》、《摄像基础》这两门核心课程,都需要讲解一定的原理性知识,相对生涩难懂,通过VR技术辅助教师讲解照相机、摄像机的成像与构造原理,可以让学生“走入”照相机、摄像机内部直观地学习原理知识,既节省成本,又增强可视化与生动性。同时,微信公共平台、网络直播等新媒体技术的融入,为老师的课程教学、课外指导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支持与媒介技术支持。例如:教师可以开设微信公共平台、通过直播进行教学指导,可以尝试实时多人在线、可视互动等新媒体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三)增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人才培养机制

  首先,提高专业教师的操作能力。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一些专业基础课涉及到专业设备操作技术与技巧的学习问题,例如《摄像基础》与《灯光基础》这两门专业基础课,如果相关专业老师没有经过大量的设备操作与实践训练,往往无法准确而详尽地讲授课程要点,这就使得教学任务相对艰巨,面对这一情况,许多老师在传授专业知识与技巧时,仅仅是浅尝辄止,导致学生只能掌握浅显的内容,难以掌握技巧,无法满足实践需要。

  其次,提升教学手段的丰富性。教学手段的单一性会导致学习内容枯燥,最终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和老师上课应增强互动性,不要延续长期以来刻板的填鸭式教育方式。老师在课程导入与知识点讲解时,也应合理地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

  再次,丰富教师的从业经历。针对不少高校广播电视编导教师缺少从事广播电视业经历的问题,一方面各高校应鼓励教师继续深造或进行校际交流,提高教师学历和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应积极支持教师参加新媒体专业和传媒领域的研讨会和论坛等学术活动,开拓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此外,可鼓励年轻教师利用假期到电视台、媒体公司、网站以及新媒体公司进行实习或考察,从而丰富专业实践经验。

  最后,传媒院校应根据专业需求,不拘一格降人才,根据各院校的政策条件,也可适当放低专业实践课程教师的学历、职称门槛,让一些有实践经验的一线工作人员有机会进入高校,将丰富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

  (四)拓展产业思维,正确处理教学与商业的关系

  从媒介形态而言,广播电视编导生产的电视节目具有一定的商业属性,作品最终以产品的形式投放到市场并进行传播与销售。因此,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模式要从艺术与产业相结合的思路进行考虑,不能忽视产业思维的培养。而理解教育与产业相结合的思路,关键在于优先让学生了解媒介产品的商业运营模式,因此采用校企联合的教育模式,构建学生的媒体运营思维至关重要。

  在新媒体视野下,与电视台、媒体公司特别是新媒体制作公司的合作尤为重要。邀请资深媒体人、一线新媒体制作团队参与到整个教学体系中。形成一种课内、课外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

 

  结语

  新媒体视野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方式的构建,首先,应该关注其学科性质,做到艺术学与传播学双管齐下,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其次,关注当前高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建立多元文本的教学方式,创建融汇新媒体技术的教学模式。最后,在产业思维的指导下形成教学与社会实践的互动,正确处理教学与商业的关系。在深入理解广播电视编导这一专业的基础上,完成新媒介、新技术、新思路、新方式的转变,实现专业培养方式的转型。

  参考文献

  [1]匡文波.新媒体概论[M].第2版.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7).

  [2]虞杰,金恒泽.浅析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的特点与发展[J].信息通讯,2012(3).

  [3]王振兴.创新时代下电视编导专业教育发展研究[J].今传媒,2015.02.

  [4]李娜.广播电视编导报考热的冷思考[J].青春岁月,2015.07.

  [5]邢丽梅.大数据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4.06.

  [6]王龙.浅谈媒介融合背景下广电传媒的发展策略[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4(1).

  [7]冯晓婧.“广播电视编导”范畴的学理建构[D].重庆大学,2010.

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
Baidu
sogou